close

0228
在別人家拖回來)
關於「閱讀文字時會不會在腦子裡產生畫面」的問題



我是一定要產生完整的畫面,把文字轉成電影播放完之後才能產生共鳴(默)
反之亦然(寫作)


沒有畫面沒有相對位置甚至知道房間內不會描述到的地方或家具或天花板的材質細節啥的我動不了筆


如果看完一段文字我腦袋連個畫面都沒有,我會覺得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舉個相當極端(但是常見的例子)→

兩個人在H,如果作者寫完我居然連體位都不知道有沒有接吻換位置在哪個地方做的用了啥道具都不知道,只知道啊進去了兩人做完了(大概),我會覺得「作者大人,對不起我啥都沒看到,可以還給我因為過渡企圖想像結果死亡的腦細胞嗎?」
如果作者描述得好,我從文字轉為畫面(正確來講是電影)花的力氣和時間就越少,共鳴強度則跟我從文字中感受到的氣氛、節奏、甚至是氣味、觸覺有關。

對我來講文字如果不能轉化為一種我可以理解、接受的流動畫面,他永遠是文字。
像是不喜歡的科目的課本文字躺在那裡我連上他都不想



我很在意自己能不能把看到的場景表達出來,我這樣寫出來,大家會不會在腦中有個概念,甚至是細節:房間的格局、天花板多高、家具是什麼材質什麼花紋
所以有時我會嘗試去畫出文章提過的房間平面圖就是這樣。我家的人物進到一個房間,我自己會立刻清楚地知道房間內有什麼、哪些東西在哪裡,然後我才能放著人物去自己行動,拿杯子拿報紙坐下什麼的

有時可以細微到我知道灰塵要怎麼飄、光線該怎麼打,那些人需不需要姿勢不正來看桌面上的東西
而我,會選擇哪些需要描述出來的部分進行特寫描述。



因為我隨時可以清楚記得10幾年前某個夢裡的場景,他的白色牆壁是怎麼剝落,他的木質門是怎麼刺到我的手,我可以記得地板損壞的程度,距離30公尺外左方的吧台是什麼形式哪種木頭搭蓋的



我的創作一直都是經歷這種形式才誕生的,因為我希望如果我的讀者問我任何一個場景中的問題、劇情的邏輯問題,我都能運用這些架構來做回答。


我寫一個角色進門的時候,我絕對是已經知道這個房間的格局,不然我無法控制他進門之後要做什麼
如果是個生活空間我會去探討冰箱該不該在這裡,能不能有客房?洗衣間在廚房旁邊會不會很奇怪

用這些方式來讓我的世界/視界完整,雖然我承認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缺乏想像力,在某些時候,他意味著創作力被扼殺

除非我對著某些天外飛來一筆的東西做了直接設定,我的文章並不會有脫離常軌的東西存在。純粹的瘋子、混亂等這些,在我的世界不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