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兩三事#
回應吧內:【2月12日聊天室】写手们对自己的文力感到绝望的时候

想寫的時候總是一直被打攪,趁今天感冒稍微減輕一點來清理腦容量吧。



我個人這次身在連續低谷期恐怕得以年計算了(苦笑),所以對這樣的狀況其實很有感觸,想要當作鼓勵自己一般寫下這篇。

我想寫作的人(以下稱為作者)一定都知道相較於「有靈感時期」的行雲流水,低谷期簡直就是翻越不了的萬尺沙丘,怎麼掏都只有黃沙,句子甚至是單字怎麼看都不對勁,即便腦內有大綱有畫面,進度就是怎樣都不前進。

對於這樣的狀況,個人建議有幾個方面眾作者們可以嘗試。

首先確保自己的寫作動力依舊存在。

這動力/動機非得要是自己認可、確定而且是"非常想要"的。

例如「想要把這故事完整講完/這世界上只有我能講完」、「想把這故事獻給什麼人」、「想要用自己的手給他們幸福」等等,想通了就把這動機寫下來提醒自己都好,確認它不會被動搖。

再來是調整心態。

今天一個人會對自己的文力失望,是經由「比較」而來的。
也許是跟喜歡的作家比較,或者是自己跟自己比較。
一般說來跟其他人相比是較為不妥的,畢竟我們從小就是會被長輩抓去跟巷口住的小明還是大明比,比到都氣死人了徒留一堆負面情緒。
基準點本來就不同的比較其實並沒有意義,就隨便長輩們去比較吧。

真正重要的是跟自己比。
然而這些「基準點」是怎麼留下來的?

就是每一個時期的自己留下的眾多蛛絲馬跡,這些「文字」之所以必須存在的意義即在此。

如果不記得自己以前是什麼模樣,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現在跟以前有什麼不同呢?

我常常在閱讀不同時期的自己的文字時,驚訝地發現「哇~原來那時的我可以寫到這種地步」「原來那時候的我是這樣想的」「這時候我完全不重視句子順序的邏輯甚至還沒把話說完,還好我現在知道了」,這樣對自我的認知絕對有益的。


我到現在手邊依舊留著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等各個不同時期所留下的各種文字紀錄(作業旁的打混妄想、日記、週記、書信、寫作素材等等),就算是黑歷史我也會留存,因為那個時候寫下那些想法的自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果我腦內不記得那個自己、又不選擇留存紀錄,那個「我」就這樣永遠消失了。

而且過去的自己不見得一無可取。
我20年前寫下的原創片段至今依舊覺得有能夠發揮之處,我只是要等待時機將它運用在適當的地方。

那些在寫下當時看似完全破碎無意義的片語隻字、設定、對話,也都蘊含著日後發展的潛能,重要的是不要從第一步就開始否定自己。

等動機確認,心態調整完之後,要面對的就是比較技術上的問題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嚮往的文字風格,想要「達成那樣的幽雅美感」時參考或甚至模仿喜歡的作家作品可以說是必經之路,畢竟練習寫毛筆字也都是從臨摹開始。

過一段時間,「不只是要寫成那樣,應該還要再多一點什麼感覺」,到了自己不再在乎「要像誰那樣揮灑」,而只是「我覺得這樣寫最好」「這是我要的效果時,多少就已經走出了某個自我限制的框架。

我自己也有喜歡的作家,每次看他的文字都會驚嘆為什麼對於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可以有那麼多種不同的、細膩至極的寫法,即便挖空心思想要朝那方面發揮,現階段的我果然還是因為肚子裡墨水真的沒幾分而敗陣下來。

無庸置疑,寫作是一個「淘空」的過程,那麼按照一般思維:機器空了,就要放材料進去才能夠有產出。

因為本身太孤陋寡聞,出生在不喜讓孩子閱讀課外書的家庭裡,我沒機會接觸太多課外書,造成很多常識缺乏。
長大之後,我發現自己個還蠻喜歡買興趣相關的工具書,像是城堡建築相關(名詞解釋或歷史)、科學現象綜覽(為什麼森林蘑菇上是圓點呢?嘻嘻)、讀懂幕末維新的第一本書(還沒看、不忍翻嗚嗚)等等,這些乍看之下似乎對於提升描寫力沒啥幫助,但累積墨水的過程本來就不像是學校上課那樣有效率、有目標(所以才要挑自己有興趣的題材)。

我一直相信,對於自己要描述的人事物越能具體,就越能精確地以文字來形容他們。

很多時候我放棄描述一些東西,是因為我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詞問題),在這種時刻格外體認到自己的無知,但還好網路時代已經可以更快更方便地獲得資訊。


以最近寫的銀土光子片段來說,我其實困惑很久了,日式房間的紙門是怎麼樣在下雨天保持乾燥不被風雨吹爛的?

在查找資料的途中瞭解了「雨戶」這種東西的功用(用來擋風雨的木板,平常是收起來的),也找到好資料讓我瞭解日式房屋的構造,例如緣側和濡緣的差異,這些資料讓我減少BUG,或者引領了新方向(例如就逼得敵人攻擊方向改變或者土方得跑往不同方向)。

每次寫文途中我常會被一堆小問題絆得一直去爬資料,也常會爬完一堆資料之後反而沒有用上,但在這些過程中總會有所獲得(知識上),不能一概而論「沒用」,因為你不知道何時會派上用場。

當文字寫出來了,不管過程是如夏天飲水般暢快淋漓,還是冬天拉*般的不乾不脆,「放置」「沈澱」「明天早上醒來之後再來看一看修一修」這一點功夫是絕對不能省的。


在寫作當下看不見的盲點,隨著時間過去,換個狀態也許就能明白要怎麼修改,我常常在隔天早上看出問題點、贅字、BUG,或者發現原先設想的情境太過簡單、哪些因素沒有考慮進去。

這步驟好比電影的剪接師,毛片都在那裡了,要剪輯出一部好影片是非得要發揮耐性毅力以及客觀的眼光來進行修正的,好的剪輯可以成就一部影片。

以上,似乎都完全沒有正式提到感受到「絕望」時該怎麼「面對」(笑)

但其實,在「絕望」之前,可以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沒時間去絕望啊!

如果要徹底絕望的話就乾脆換個跑道算了,那樣跑到盡頭了說不定也還有另一片天呢?





腦袋餛飩了、下去水餃吧、下回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